由于氣候變暖、雨水增加,我國蚊子正變得越來越多。在未經干預的地區,蚊子不但總數上升,一年中活躍的時間也更長了。很多之前六七八月有蚊子的地方,現在四月到九月都有蚊子的蹤影。
蚊子從產卵到新的成蟲出現,水下過程大概需要一到兩周。雌蚊子的一生,堪稱一部壯觀的生育史。并且,只需交配一次,便可終生產卵。
大多數蚊子還輪不到叮人,就已經被消滅在萌芽中。我國大部分地區每到三四月份,轟轟烈烈的滅蚊活動就開始了。
首先,是清理身邊的水。
對于河湖中的蚊子幼蟲,常用的控制方式是養魚,讓魚把幼蟲吃掉,以及投放專門針對蚊子幼蟲的蘇云金桿菌等生物殺蟲劑。這是為了在天然水體中盡量少用化學殺蟲劑,減少污染,保護環境。
而夏季雨多,很多雜物都可能成為蚊子樂園,比如水缸、鍋碗瓢盆、花盆,垃圾堆里敞口的瓶瓶罐罐,地上的小坑小溝等等。
只要積水維持一到兩周,新一代蚊子就將從這里誕生。
讓家附近的蚊子減量,普通人能做的事情很多,包括:
清理積存垃圾,不讓垃圾堆成為孳生蚊蟲的陰溝;
做好家中滅蚊工作;
排查自己家附近的各種水溝水坑、下水管道、雜物堆和積水容器,定點清理。
比如用煙霧機向陰暗潮濕的小巷子、灌木叢噴灑衛生殺蟲劑(需要專業人士操作)。
以及安裝戶外滅蚊燈箱。
一次較為完整的滅蚊行動,能讓當地的蚊子數量減少超過 70%~80%。
為什么要這么大規模地搞滅蚊呢?
因為蚊子雖小,但其實是人類第一殺手。 在送紅色小包包的同時,蚊子還可能傳播瘧疾、絲蟲病、登革熱等疾病,每年全球有數十萬人因為蚊子而死亡。 各級政府積極貫徹傳染病防治法,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除害防病行動,在一代代滅蚊人和疾控人的共同努力之下,我國蚊媒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但我們還不能對蚊子放松警惕。乙腦和登革熱仍可能反撲,已經消除的瘧疾、絲蟲病,以及黃熱病、寨卡病毒病、西尼羅病毒病等蚊媒疾病,也面臨從國外傳入引起本地傳播、甚至暴發流行的風險。